失能老人心理需要及護理對策
* 來源 : * 作者 : admin * 發表時間 : 2016-04-23 * 瀏覽 : 247
一 心理特點
1 自尊心強
失能老人的自尊心較強,希望得到護理人員的尊敬和恭維,希望護理人員能夠經常來探望自己,特別是離退休干部。當這些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他們表現愉快;一旦受人冷落,便表現不耐煩、易激怒,常常因為一點小事而大發脾氣或暗自傷心。
2 自卑和無價值感
失能老人大多患有慢性或老年性疾病,對自己的病情估計多較悲觀,身體稍有不適就認為與衰老有關,心理壓力很大,突出表現為老朽感與無價值感。對疾病痊愈往往信心不足,自卑自憐,有的甚至以迷信的態度面對疾病,拒絕治療。
3 敏感與多疑
多見于文化層次較高的失能老人,敏感多疑,惡性聯想,常把一些無關的病情同自己聯系起來,懷疑猜測護理人員和親人對自己隱瞞病情,從而導致精神恍惚、身體疲憊,甚至做出過激行為。
4 固執與刻板
失能老人性情比較怪癖、固執,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生活方式較為刻板,對周圍壞境的適應能力差。專業的居家護理人員通過護理失能老人可使其日常生活規律正常,使失能老人不用因擔心經濟負擔、擔心失去家庭等,并且不會為此引起焦慮和煩惱。
5 孤獨與寂寞
如果親屬、子女不常來探望失能老人,他們會產生被拋棄感,失去配偶或子女者孤獨感更為嚴重。然而,失能老人若能得到居家護理,將不會感到孤獨,因為他們有了居家護理人員的陪伴,專業的居家護理人員不僅幫助失能老人實現居家休養,提升老人生活質量,同時還能緩解家庭及失能患者的身心壓力。
二 心理需要
1 安全的需要
安全是個體生存本能的需要。人們的安全需要通常有其規律,即安全所受威脅越大,個體的自我保護能力越差,安全需要就越強烈。長期失能老人希望得到安全可靠的治療、不得并發癥或后遺癥;失能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希望出意外事故,如墜床、骨折、窒息、燙傷等。因此,居家護理人員的言行舉止都應讓老人感到安全,如在工作中,要有認真、細致、負責的態度,使老人獲得安全感;對失能老人實施每項操作前都要做好耐心的解釋工作,增加其安全感;工作中要嚴格遵守工作流程和規章制度,避免差錯事故的發生。
2 舒適的需要
失能老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舒適感受,如身體的疼痛、惡心、頭暈、腹脹等,或心理上的焦慮不安,其中最嚴重的不適是疼痛。這時,失能老人希望得到專業的居家護理人員的照顧和關懷,以解除病痛。居家護理人員要把老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與他們多溝通、多講話,采用調節情緒、變換心境、安慰鼓勵等方法,使之不斷振奮精神,頑強地與疾病作斗爭。心理護理應當與生理護理有效結合,做到身心積極效應互相促進。另外,護理人員應當加強觀察,及時發現老人的不舒適及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提供身心舒適的條件,滿足老人的舒適需要。
3 歸屬的需要
失能老人一般具有多重社會角色,其歸屬和愛的需要可從多方面獲得滿足。如若住進養老機構后,將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告別彼此默契的伙伴,個體的各種社會角色可能基本喪失,他們會依戀親人,情感變得脆弱和幼稚,他們往往更需要他人的情感支持,產生更強烈的歸屬動機。因此居家護理更能讓失能老人感受到家的溫暖,專業的護理人員懂得如何關懷失能老人。對失能老人的心理護理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專業的居家護理人員要多與老人交流溝通,了解老人的想法,于細微處照顧和滿足老人的心理需要來達到減少老人的孤獨感和心理壓力。
4 尊重的需要
失能老人常常身體軟弱無力,生活起居需要依賴別人,易致老人自我評價降低,自尊受損。他們自覺對他人無價值,自己是家人的拖累和負擔,對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十分敏感,自尊心易受傷害。良好的護患關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特別是居家護理人員對老人的態度。尊重和自尊的需要若不能滿足,會使老人產生自卑和無助感,或導致不滿和憤怒。居家護理人員應處處注意尊重老人,維護失能老人的自尊心。
5 刺激的需要
養老機構的環境相對于精彩紛呈的外界社會環境顯得寂靜和單調,盡管現在不少養老機構的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是老人的活動空間受限,內容枯燥,日常生活圍繞著飲食、睡眠、治療,個人的愛好與消遣不同程度受到限制。老人終日無所事事,加之疾病折磨,多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專業的居家護理人員可根據失能老人的具體情況,來制定完善的護理計劃。專業的居家護理能夠幫助失能老人進行各方面照料,預防因長期臥床產生的各類并發癥;心理疏導緩解老人精神壓力,使其積極面對疾病,并且同時豐富老人的文化娛樂生活,改善老人的精神狀態。95002居家護理養老可提供日間照料護理人員陪同康復期的老人參加社會的公益性活動,滿足其接受新鮮刺激的需要,還可達到“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的。
總之,“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失能老人需要更多的關心和照顧,需要居家護理人員運用掌握的護理知識和技能,細心觀察、了解老人的身心健康狀態。通過居家護理人員的努力,幫助老人減輕病痛,促進康復,提高生活質量,真正使老人健康長壽。
上一條: 緊急援助 | 老人急救護理常規
下一條: 如何消除老年人的心理疲勞